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南宁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决定

时间:2024-06-30 21:00:1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08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南宁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决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民政府


政府令第12号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南宁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决定》已于2008年2月15日经市第十二届人民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

市 长:陈向群

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一日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南宁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决定

  市人民政府根据现行法律和法规等有关规定,决定对《南宁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删除第十二条第三款“《河道采砂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实行年审制度。未经年审的许可证作废”。

  二、在第八条第一款后增加“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字样。

  三、删除第十八条“采砂弃料清理按有关规定收取押金”。

  此外,对部分条文顺序和文字作了修改。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南宁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订,重新公布。

南宁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

  (2004年1月12日市人民政府令第20号发布,根据2008年3月21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南宁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 为加强南宁市河道的整治和管理,合理采挖河道砂石,保障河道行洪和通航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河道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河道采砂是指在本市河道管理范围内采挖砂、石,取土和淘金(包括淘取其他金属和非金属)。

  第三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河道采砂的统一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县(区)边界河段、邕江三江口至三岸大桥河段河道采砂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除前款规定以外本辖区内河段采砂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土、公安、交通、规划等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河道采砂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河道采砂实行统一规划制度。河道采砂规划应当充分考虑防洪安全和通航安全的要求。

  河道采砂规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具有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资质的单位进行编制,在征求国土、交通、规划等部门的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河道采砂规划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河道采砂规划一经批准,应当严格执行。确需修改的,依照有关规定报请批准。

  第五条 河道采砂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禁采区和可采区;

  (二)禁采期和可采期;

  (三)年度采砂控制总量;

  (四)可采区内采砂船只的控制数量。

  第六条 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河道采砂规划被批准之日起30日内将禁采区、禁采期等相关情况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上公告。

  第七条 禁止在邕江一桥上游河段从事淘金活动。

  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淘金。

  各河段水位达到设防水位以上时,禁止采砂作业。

  第八条 河道采砂许可权应当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取得;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土、财政等部门制定招标、拍卖方案,报市、县(区)人民政府同意后,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河道采砂业主违法经营,一年内被行政机关处以两次以上(含两次)行政处罚的,不得参加最近一次采砂许可权的招标、拍卖活动。

  第九条 河道采砂应当按规定缴纳采砂管理费、矿产资源补偿费。

  招标、拍卖底价应当包括采砂管理费、矿产资源补偿费。

  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取矿产资源补偿费。

  矿产资源补偿费纳入国家预算,实行专项管理。采砂管理费和其他招标、拍卖所得纳入财政专户,由市人民政府确定其使用。

  第十条 下列采砂不进行招标和拍卖,采砂人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免交采砂管理费:

  (一)因防洪抢险需要采砂的;

  (二)个人建房需要少量砂石的;

  (三)因航道、河道整治疏浚需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挖砂石、取土的。

  第十一条 河道采砂实行许可证制度。

  中标人、买受人按招标、拍卖方案要求缴清有关招标、拍卖费用后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水行政主管部门自接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有关申请转至国土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自接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分别核发《河道采砂许可证》、《采矿许可证》。

  第十二条 《河道采砂许可证》应当载明业主姓名(名称),船只数量、船名和船号,开采的性质、种类、范围、数量、深度以及作业方式,弃料处理方式等事项和内容。

  《河道采砂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有效期限应与招标、拍卖的采砂权的使用年限一致。

  第十三条 禁止伪造、涂改或者买卖、出租、出借或以其他方式转让《河道采砂许可证》、《采矿许可证》。

  第十四条 从事河道采砂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许可证规定要求进行开采。

  从事河道采砂的单位和个人需要改变许可证确定的事项和内容的,应当重新办理许可证。

  第十五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采砂的监督检查,对采砂船的采砂地点、采砂总量、开采深度和作业方式进行实时现场监控,并定期委托有水下测绘资质的单位对采砂后的河床变化进行监测。

  第十六条 许可证有效期限届满或者累计采砂量达到许可证规定的采砂总量时,发证机关应当注销该许可证并公告。

  可采期内出现影响河道河势稳定和防洪安全的自然灾害或者其他重大事件,需要暂停采砂活动的,发证机关可以宣布其发放的《河道采砂许可证》效力中止;以上事由消除后,发证机关应当宣布许可证效力恢复。

  第十七条 采砂船只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编号。

  禁采期内进入本市河道的所有采砂船只和可采期内未取得《河道采砂许可证》的采砂船只,应当停放在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地点。无正当理由的,不得擅自离开指定地点。

  禁止在禁采区内滞留采砂船只。因航行发生事故或进行卸砂需临时滞留的除外。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无证采砂或不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确定的范围、数量或时限等进行采砂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采取补救措施、拆除非法采砂设备和没收非法所得,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暂扣非法采砂的船只及采砂器具,并处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暂扣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0日。暂扣期限内被暂扣物品所有人(管理人)不接受处理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理并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上发布公告。公告期届满,被暂扣物品所有人(管理人)仍不接受处理的,被暂扣物品依法予以拍卖、变卖。所得费用扣除拍卖、变卖、罚款等费用后予以提存,提存期五年。

  对明知是偷采的河砂而予以装运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许可证注销手续,并处5000元至10000元的罚款。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拆除采砂设备,并可处以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乱设卡、敲诈采砂船主、索取“砂头费”等违法行为,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由监察机关或上一级水行政机关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修改采砂规划或者违反采砂规划组织采砂的;

  (二)应当进行招标、拍卖而不进行招标、拍卖或者不根据招标、拍卖结果作出河道采砂许可决定的。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


认真贯彻《纲要》 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市依法行政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纲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特别是在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强化行政行为监督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行政执法能力和行政执法效率得到了提升,为打造“平安杭州”,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保障的作用。现将有关情况交流如下:
一、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机制
依法行政即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主体据以活动和人们评判行政活动的标准。权责分明的行政执法体制,是搞好行政执法的基础;能否理顺行政执法体制,直接关系着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解决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要借助于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的理顺。
(一)做好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清理和确认工作。
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够行使行政职权、实施行政管理所必须具有的条件和能力。通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确认,有利于分清和追究违法执法所引起的法律责任,有利于行政执法的合法、有效实施,促进依法行政。在具体的行政执法实践中由于行政执法主体的不适格,造成了行政执法过程产生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行政执法部门争管辖、争处罚、越权处罚、重复处罚和扯皮漏罚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行政相对人随意检查、重复检查、多头检查、多级检查的现象随处可见;越权执法和行政执法不作为的现象依然存在;受经济利益所驱动而以行政执法权力为本部门、本单位甚至个人谋利益的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当然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如立法上的原因,即立法中对行政执法管辖权规定的不够明确,而且往往对同一个管理相对人和同一个管理相对事务规定了两个或者两级以上的管辖主体。为了克服以上问题的出现,我市严格界定了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和组织,明确规定行政处罚原则上只能由行政机关实施,非行政机关的企、事业单位未经法律、法规授权,不得行使行政处罚权;没有法律、法规或规章的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事业单位实施行政处罚。这些规定对规范行政执法主体,确保行政处罚权由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机关、组织和人员行使,保障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维护执法机关的权威发挥了重要作用。《纲要》颁布实施后,市政府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三定规定”对行政执法主体进行认真清理,对委托执法单位进行认真审查,按照提议、决定、批准、公告的程序,确认公布了行政处罚实施主体149个,确认行政许可实施主体63个。通过审查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解决了行政执法主体混乱的状况,理顺了行政执法职能分工,有效遏制乱执法、重复执法和多头执法等现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下发后,我市按照省、市政府有关要求,按照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征收、登记备案、其他行政行为具体行政执法职能,全面开展行政执法主体的清理工作。对于因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而无法确认的,由县级以上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商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确定,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二)做好行政执法职能职责的梳理和确定工作。
行政执法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是产生行政执法工作推诿扯皮、群众“办事难”的根源,也是影响行政执法效能低下的症结所在。我市紧密联系行政执法工作实际,紧紧抓住理顺行政执法职能这项“牛鼻子”工程,力求使行政执法部门职能从错位的地方正位,从越位的地方退位,从缺位的地方补位。2004年,我们对全市85个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能运行情况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市级行政执法部门职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尤其对群众反响较大、且长期积累下来的“老大难”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梳理和归并。在此基础上,多次召开相关部门座谈会,进行反复沟通、协调,同时还征求了部分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同时,为了确保行政执法职能的梳理和确定合法、合理且操作性强,我们按照“五项原则”进行严格的审定。一是依法定职能的原则。比如依据有关法规,对西湖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职责问题,明确了交通部门与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各自职责。二是上下基本对应的原则。比如原现代物流管理机构设在贸易部门,而省里设在发改委,现将该机构改设在市发改委。三是一家管理为主的原则。比如原对流动无照商贩违法销售行为查处,涉及行政执法、林水、文化、公安等多个部门,现明确由行政执法局为主负责查处,其他部门配合。四是权责一致的原则。比如原户外广告设立审批部门多,但后续安全监管职责不明确的问题,现重新界定了市城管办、市工商局等部门户外广告设置审批的权限,明确户外广告设置后的安全监管工作由市城管办负责。五是方便办事的原则。比如原建设工程招投标综合管理工作在分工上存在争议,现结合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招投标综合管理由公共资源交易管委会办公室承担,所涉及的事项集中到统一的办事窗口,方便了办事单位,强化了服务功能。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目前市直行政执法部门已基本理顺了72项行政职能,像微电子等行业管理职能归口、外商独资项目立项审批职能、城区河道管理分工、流浪乞讨无主病人的医药费管理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行政执法职责清晰且按职履责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行政执法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称赞。
(三)做好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开展工作。
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始终把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作为高起点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工作和构建“和谐杭州”的战略举措来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关于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要求,继我市于2001年9月率先在全省正式开展城市管理领域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市及老城区)工作后,又陆续在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市、建德市、临安市、桐庐县开展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全面履行七项职能(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市政公用、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及城市饮食服务业排污行为、工商管理方面的无照商贩、公安交通管理方面的侵占道路行为),加大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度。同时,我市还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积极做好文化、交通、农业等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调研、论证和实施工作。实践证明,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解决多头执法向统一执法的实质性跨越,有利于提高综合执法的效率和力度;是整体管理城市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交叉点和空白点;是解决“城市综合症”,落实长效管理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有利于加强队伍自身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我市通过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努力构建和谐行政执法环境,城市面貌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据对全市5000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10.2%的人认为市区城市管理整体情况“好”,有59.7%的人认为“较好”,两项合计达69.9%。在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单位”、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的同时,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也在逐年提高。
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行政执法部门担负着贯彻实施法律法规的繁重任务,其执法活动面广量大,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只有高度重视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根据群众的愿望和呼声不断改进执法工作,才能有效地维护公共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会赢得行政相对人的理解和信任。我市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推行行政执法公开
行政执法公开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它从公开、公正、公平的基本原则出发,把行政执法的各个环节向全社会公开宣示,使其作出郑重承诺,接受社会监督,从而促进行政执法的公开、公正、公平,推动行政执法部门的依法行政。为了强化行政执法公开的力度,我市2004年10月1日实施了《杭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要求各级政府和行政执法部门除了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事项外,公众通过市政府设立统一的政府及部门门户网站,定期公开发行政府信息专刊或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其他媒体,在政府机关主要办公地点等地设立的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政府信息公告栏、电子屏幕等场所或者设施,定期召开政府新闻发布会和设立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热线等多种形式,及时获取政府应公开的所有信息。信息公开规定还明确了政府及部门信息公开的责任,并将落实该规定情况列入依法行政和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各行政执法部门都能高标准的按照信息公开规定要求,在部门网站、办公场所对本部门的行政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范围、职责权限、标准条件、程序步骤、具体时限、行政决定及责任追究、监督形式进行了全面公开,及时进行信息更新。通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推行行政执法公开,对规范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密切干群关系,增强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公信力、凝聚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改善和优化我市投资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细化完善行政执法程序
没有程序的公正,就没有实体的公正。公正合理的程序不仅是实体正确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防止执法者滥用权力,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多年来行政执法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执法犯法的问题,其根本性、源头性原因就在于缺少全面、具体、严密、有效的执法程序规范,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行政执法部门办案质量,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行政执法部门的形象。目前,我国只有《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了处罚和许可所要经过的程序,而其他行政执法行为的具体程序法律规定的较少,有的甚至还没有给予明确规定,大多原则性强而操作性较差。《若干意见》下发后,我市在原来已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工作的基础上,本着保障相对人权益、执法为民便民、规范行政行为的要求,统一要求各级政府和行政执法部门在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责任的同时,对每一个执法行为都要制定具体的执法工作程序。各行政执法部门按照要求,根据本部门行政执法特点和具体执法要求,对法定的执法程序制定了相应的细则,采用流程图(表)与文字说明相结合的方式,细化完善每一执法行为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措施,使每一项程序都有严格的标准、具体的操作方式,其中包括文明执法、执法内容、执法依据、执法标准、执法时效、执法纪律及行为相对人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投诉渠道,对执法行为的程序评价制约及其回执、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直至处理等等。同时,各个岗位的执法程序做到了有机衔接。对于有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部门,在法定的自由裁量幅度内,制定了系统内部自由裁量操作规定,明确条件、标准和有关程序。通过细化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使执法环节清晰、执法形式正确、执法时限明确、岗位衔接密切,执法活动流畅,有效地遏制了行政权力寻租现象的滋生。
(三)加强行政执法制度建设
为了切实保障和促进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我市高度重视与依法行政相配套的制度建设。近几年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杭州市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暂行规定》、《杭州市行政执法责任制暂行规定》、《杭州市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杭州市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审查规定》、《杭州市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规定》、《杭州市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办法》、《杭州市审批制度改革若干规定》、《杭州市行政审批责任及其追究办法》、《杭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杭州市实施行政许可工作制度》、《杭州市网上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为实时监督办法(试行)》等政府规章、制度,形成了较为严密地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制度体系。各行政执法单位内部也狠抓建章立制工作,加强自我监督,不断规范执法行为,确保行政执法的合法、及时、公正、有效。按照《纲要》和《若干意见》的要求,原来我市的《杭州市行政执法责任制暂行规定》、《杭州市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办法》已不适应目前依法行政工作形势的需要,市政府已将这两件政府规章的修订列入了2006年度政府立法项目计划,修订后的《杭州市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将于近期出台施行。
(四)扎实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对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保证人民的权力真正为人民谋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市紧紧围绕依法治国的方针,在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抓住“依法行政”这一核心内容,认真贯彻落实《纲要》、《若干意见》,把建立和深化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作为依法行政的主要“抓手”,在全市大力推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3年9月,我市召开全市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总结了第一轮(1997年开始)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情况,部署了今后五年我市依法行政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任务,市长与重新确定的46个行政执法责任制责任单位签订《行政执法责任书》。2004年,《行政许可法》和《纲要》颁布实施,我市各级政府和行政执法部门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和学习活动,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清理许可主体、许可事项,按照《纲要》依法界定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明确责任追究。2005年,我市按照《若干意见》的要求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对各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依据进行梳理,并做好行政执法职权的分解、行政执法责任的确定和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完善的工作。我市在抓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的同时,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严格组织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工作,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行政执法责任制同执法检查相结合。把实施责任制的情况作为执法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综合评分考评,推动了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有效落实。二是把行政执法责任制同行政执法部门效能建设相结合。通过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建立,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不断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感,提高了依法办事的自觉性行政执法效率。三是把行政执法责任制同行政执法公开相结合起来。实行行政执法公开是增强行政执法透明度的重要措施。各行政执法部门积极地把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各项具体内容落实到公开的内容之中,建立起投诉电话、投诉信箱、网上投诉,自觉加强自我约束监督和接受群众、舆论的监督。四是把行政执法责任制同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相结合。市政府目标考核把行政执法责任制作为一项目标纳入考核,将行政执法责任制任务有无完成,有无责任案件的发生,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同单位政绩、奖惩等挂起钩来,有效地促进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到实处。
三、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纲要》着眼于行政权的监督,提出“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执法,是法实现的关键环节,而执法监督是法实现的保障。对于各级政府和各行政执法部门而言,执法与执法监督这两个环节,就是依法行政的主要内容,也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点与难点。我市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一)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制度
任何一个现代化管理制度,考核工作这一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公平、公正、公开的的考核制度,奖惩就失去了依据,激励竞争机制就失去了依托,监督制约就落不到实处,依法行政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我市在对依法行政工作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严密部署的同时,成立了杭州市依法行政(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评议考核小组,出台了杭州市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办法,与其配套制定了具体的评分细则,将行政执法责任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遵守行政执法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内容列入了依法行政工作的考核,其考核结果在政府工作目标、机关效能建设、满意不满意单位综合评价中得到应用。同时,我市还按照《纲要》的要求,编制了行政处罚文书统一文本,制定施行了《行政执法处罚案卷质量规范》、《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更加充实了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的内容。
(二)加大对规范性文件法律审查的力度
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实施法律法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一种重要载体和方式,对于政府推动改革、发展经济、维护秩序、服务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在制定过程中存在着制定主体、制定程序和规范事项上的“三乱”现象,对之采取的监督手段又是“事后备案”制,缺乏应有的力度和刚性,很容易造成规范性文件违法或不当的倾向。因此,从源头上保证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有效,将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和制定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势在必行。我市2003年10月1日施行的《杭州市政府规章制定办法》中对政府工作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法律审查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市政府专门下发了《杭州市部门规范性文件审查办法》文件,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原则、起草程序、报送审查要求都作了有关规定,要求市政府所有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公布实施前,由政府法制机构进行法律审查后,统一在《杭州政报》上公布。同时,还规定由市政府工作部门自行印发的规范性文件一律无效,并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自实行部门规范性文件“前置”法律审查以来,共审查规范性文件251件,纠正不当文件12件,没有发生一起因规范性文件制定在主体、依据、程序等方面存在问题而受到相对人质疑的现象。市政府在《杭州政报》及时公布法律审查通过的规范性文件的文本,每半年还专题将各部门通过法律审查和各区、县(市)通过备案审查的规范性文件目录行文通报。通过加大规范性文件法律审查的力度,及时纠正违法和不当的抽象行政行为,对规范我市各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维护国家法制和政令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积极推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
为进一步强化行政首长依法行政观念,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市政府下发了《杭州市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工作暂行办法》。该办法明确了三类单位的行政首长应当出庭应诉,即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各直属行政机关,受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委托行使职权的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及各街道办事处。该办法规定了六类行政诉讼案件,行政首长必须出庭应诉:1、本年度的第一起行政诉讼案件;2、行政机关以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诉讼案件;3、社会影响重大、复杂的行政诉讼案件;4、对本单位行政执法活动将产生重大影响的行政诉讼案件;5、上级部门要求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行政诉讼案件;6、行政首长认为需要出庭应诉的其他行政诉讼案件。该办法还建立了五项监督机制:1、明确了监督主体,规定市、区、县政府法制办应当加强对各级部门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工作的监督、协调和指导。2、明确了当行政首长确不能出庭应诉时的应对机制。为防止行政首长因各种理由推诿出庭,规定了因正当理由不能出庭的,应说明理由报经市区县政府同意后,由部门副职代为出庭。3、建立了责任追究制,明确如该出庭不出庭的、未依法组织应诉导致案件败诉造成重大损失的、未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生效的司法文书以及对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未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的等,由政府或监察部门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4、建立了备案制度,规定各行政机关在收到行政判决书、裁定书、司法建议书等10日内应当报政府法制办备案,由法制办对应诉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定期分析统计,加强出庭应诉工作的监督和指导。5、规定了考核考评制度,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工作纳入年度依法行政工作考核范围。通过该项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同时也使各级领导干部直接了解、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发现执法中的问题并有的放矢地改进问题,促进行政执法水平的提高。
(四)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
为了发挥行政复议在行政执法层级监督中的作用,我市围绕“三抓三促”,依法审理复议案件,较好地维护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一是抓制度,促办案质量的提高。完善行政复议的办案程序,进一步规范行政复议的受理、审查、证据论证和重大疑难案件的处理、中止、终止决定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和期限。健全案件主办人员责任制、重大案件情况报告制,完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的责任,促使工作人员认真办案,确保了案件的办理质量。二是抓指导,促办案人员素质的提升。开展全市“优秀行政复议法律文书评选活动”,进一步规范行政复议法律文书的制作。通过召开座谈会、探讨典型案件、做好统计分析等形式,指导全市行政复议工作人员开展复议工作,提高复议工作人员的办案水平。开展行政复议案卷评查工作,并将评查的结果纳入了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考核范围,使行政复议评查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定期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执法信息沟通例会,加强了行政复议工作机构之间、行政复议机构与法院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三是抓协调,促社会和谐。按照《纲要》的要求,遵循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协调机制大胆地运用于办案过程中,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结合。在立案阶段,因案制宜做好释法说理工作,把矛盾化解在立案前,把好了立案关口。在审理阶段,针对涉及第三人权益的确权类行政行为等案件,遵循合法、合理和自愿的原则,引导申请人、被申请人通过协调消除争议。全年办结的案件有半数以上运用协调机制化解了矛盾,从而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办案效率,促进了“和谐杭州”的建设。(杭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卞军民)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实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附英文)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实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附英文)

1993年11月2日,国家税务总局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各计划单列市税务局:
现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实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问题的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实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
若干问题的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实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问题的规定

规定
为了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的贯彻实施,现就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一、关于税务登记
根据《细则》第五条的规定,非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除临时取得应税收入或发生应税行为以及只缴纳个人收入调节税、个人所得税、车船使用税的外,都应当自有关部门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自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成为法定纳税义务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征管法》和《细则》规定的程序及要求,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审核后发给税务登记证件。
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时,应按其生产、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确定的管辖范围,向其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机关应当在规定时间内予以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也应给予答复。
税务登记证件分为:税务登记证及其副本和注册税务登记证及其副本。对从事生产经营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的纳税人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其副本;但对纳税人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及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核发注册税务登记证及其副本。
纳税人领取税务登记证件后,应当在其生产、经营场所内明显、易见的地方张挂,亮证经营。外出经营的纳税人应当携带税务登记证或注册税务登记证的副本。
税务机关对已发的税务登记证件,应当一年验证一次,三年更换一次。具体验证时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统一确定,换证时间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规定。
涉外税务登记证件的种类,验、换证时间,暂按国税发〔1993〕021号文执行。
二、关于延期申报
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延期办理纳税申报的纳税人,除因不可抗力原因外,都应当在规定的申报期限内,按照上期实际缴纳的税额或者按税务机关核定的税额预缴税款,并在批准的延期内办理纳税结算。
三、关于延期缴纳税款
根据《征管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应当在规定的缴纳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批准后,方可延期缴纳税款,但对延期缴纳税款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四、关于核定税额
根据《征管法》第二十三条和《细则》第三十五条的规定,税务机关可以采取核定税额的方法征收税款。核定税额,是对纳税人当期或以前纳税期应纳税额的确定。但对依照规定可以不设置帐簿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可以核定其下期应纳税额,即采取定期定额的方法征收税款。
五、关于扣押、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的价值计算
根据《征管法》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条的规定,税务机关在实施扣押、查封时,按以下方法计算应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的价值:
(一)扣押、查封商品、货物时,以当地当日市场最低收购价计算。
(二)扣押、查封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时,按照国家专营机构公布的收购价计算。
(三)扣押、查封不动产时,按当地财产评估机构评估的价值计算。
税务机关按上述方法确定应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的数量时,还应当包括在扣押、查封、保管、拍卖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
六、关于纳税担保财产价值的计算
根据《征管法》及其《细则》的规定,纳税人可以未设置抵押权的财产或委托他人提供纳税担保。纳税人或纳税担保人以自有的未设置抵押权的财产作纳税担保时,其价值折算方法按前条规定的原则办理。
七、关于税款的抵缴
按《征管法》及其《细则》的规定,税务机关可将所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拍卖后取得的收入抵缴税款、滞纳金。对拍卖收入超过应抵缴税款、滞纳金和保管、拍卖费用的部分,在扣除应交税收罚款后的剩余部分,税务机关应当退还给当事人;对不足抵缴税款、滞纳金的,税务机关应当依法补征。
八、关于纳税人拒绝接受扣缴税款的处理
根据《征管法》第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扣缴义务人对纳税人拒绝扣缴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税务机关报告,由税务机关依照《征管法》的规定处理。
九、关于税收保全措施的解除
根据《征管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纳税人在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后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应当在收到税款或银行转回的税票后二十四小时内解除税收保全。
十、关于多缴税款的退还
根据《征管法》第三十条的规定,税务机关对多征税款需退还给纳税人的,应于发现或接到纳税人申报退款书之日起六十日内予以退还,也可按纳税人的要求抵缴下期应纳税款。
十一、关于减免税管理
根据《征管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纳税人申请减税、免税,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报告,并按规定附送有关资料。经税务机关按规定权限审核批准后,方可享受减税、免税。减税、免税期满,应当自期满次日起恢复纳税。
纳税人在享受减税、免税期间,应当按照《征管法》第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办理纳税申报,并按税务机关的规定报送减免税金统计报告。
纳税人必须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税务机关的规定使用减免税金,对不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税务机关有权取消其减税、免税,并追回已减免的税款。
纳税人享受减税、免税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停止其减税、免税;对不报告的,税务机关有权追回相应已减免的税款。
纳税人骗取减税、免税的,一律按偷税论处。
十二、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NOTICE ON ISSUING THE STIPULATIONS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TAXATION ON SOME ISSUES CONCERN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OF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DETAILED RULES FOR ITS IMPLEMENTATION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2, November 1993 Guo Shui Fa[93] No. 117)

Whole Doc.
To the tax bureaus of variou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the tax bureaus of various cities with separate
planning:
The Stipulations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On Some
Issues Concern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of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Detailed Rules for Its Implementation are hereby printed
and issued to you, please put them into practice in real earnest.
Appendix: Stipulations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On
Some Issues Concern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of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Detailed Rules for Its Implementation
A duplicate is sent to: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STIPULATIONS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ON SOME IS- SUES CONCERN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OF TAX COLLECTION AND MANA- GEMENT AND DETAILED RULES FOR ITS IMPLEMENT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Law
of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the Detailed Rul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related questions are hereby stipulated as follows:

I. Tax Regis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ARTICLE 5 of the Detailed
Rules, tax payers who are not engaged in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part
from temporarily gaining taxable income or having dutiable conducts as
well as only paying personal income regulatory tax and personal income
tax, and vehicle and vessel license tax, shall all, within 30 days from
the day of approval granted by the department concerned or within 30 days
from the day they become legal tax payers according to the stipulations of
laws and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report to, and perform the procedures
for tax registration, at tax author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for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the procedures and requirements
stipulated in the Detailed Rules and shall be issued a tax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afte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by tax authorities.
While performing the procedures for tax registration, the tax payer
shall report to, and perform procedures at, the competent tax authorities
in line with the scope of jurisdiction defined by the tax authorities in
the location of his or h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tax authorities
shall handle the matter for him or her within the specified time, and
shall give a reply to those whose case does not fit the stipulations.
Tax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s are classified into: Tax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and its duplicate and registered tax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and its duplicate. Tax payer who engages in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who is issued a business license by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shall be issued a tax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and
its duplicate, but to the branch of the tax payer which is not engaged in
independent accounting, as well as tax payer who shall perform the
procedures for tax registration in lin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Clause 1
of this article shall be issued a registered tax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and its duplicate.
After receiving the tax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the tax payer shall
engage in operation by putting up and display the certificate in the
conspicuous, easily visible place of his or her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al
site. Tax payer who engages in operation in another place shall bring with
him or her their tax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or the duplicate of the
registered tax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Tax authorities shall check the already issued tax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once a year and change it once every three years. The concrete
time for checking the certificate shall be determined in a unified way by
the tax bureaus of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the time for changing the certificate shall be stipulated in a unified way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The category of tax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related to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time for checking and changing certificates shall be
carried out temporari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ocument Guo Shui Fa (1993)
No. 021.

II. Postponement of Declaration
The tax payer who is approved by tax authorities postponement of
declaration of tax payment, except for irresistible reasons, shall, within
the specified declaration period, pay tax in adv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ly paid tax amount of the previous period or with the tax amount
verified and fixed by tax authorities, and shall perform taxation
settlement within the approved extended period.

III. Deferred Tax Payment
In lin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Clause 1 of ARTICLE 20 of the Law
for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tax payer who cannot pay tax on
schedule due to special difficulty shall, within the specified tax paying
period, present a written application to the competent tax authorities and
can postpone paying tax only with approval from the tax bureau
(sub-bureau) at or above the county level, but the longest time for
deferred tax payment shall not exceed three months.

IV. Verifying and Fixing Tax Amount
In lin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ARTICLE 23 of the Law for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ARTICLE 35 of the Detailed Rules, tax
authorities may levy taxes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verifying and fixing
the tax amount. Verifying and fixing tax amount means determining the
dutiable tax amount of the tax payer's current or previous tax period. But
for the tax payer who may not set up an account book in accordance with
stipulations, tax authorities may verify and fix his next period dutiable
tax amount, that is, levying tax by the method of fixed term and fixed
amount.

V. Calculation of the Value of Detained and Sealed Up Commodities, Goods or Other Propert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ARTICLES 25, 26, and 27 of the
Law for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tax authorities, while carrying out
detaining and sealing up, shall calculate the value of detained and sealed
up commodities, goods or other properties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methods:
(1) While detaining and sealing up commodities and goods, tax
authorities shall calculate their valu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owest
market purchasing prices at the given time and place.
(2) While detaining and sealing up valuable articles such as gold,
silver and jewelry, tax authorities shall calculate their valu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urchasing price published by the special state
institution.
(3) While detaining and sealing up immovable properties, tax
authorities shall calculate the valu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alue
assessed by the local property evaluation organization.
While determining the quantity of the detained and sealed up
commodities, goods or other propert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method, tax authorities shall also include in them the
expense occurred in the course of detaining, sealing up, keeping and
auctioning.

VI. Calculating the Value of Tax Guaranteed Property
In lin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the Law for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tax payer may use the not mortgage property or entrust
others with providing tax guarantee. While the tax payer or tax guarantor
uses not mortgage property as tax guarantee, the value of the property
shall be calculated in the method of conversion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the stipulations set in the previous ARTICLE.

VII. The Payment of Tax
In lin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the Law for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its Detailed Rules, tax authorities may use the income
gained from the selling of the detained, sealed up commodities, goods or
other properties to pay tax and overdue fine. With regard to that portion
of income that exceeds the dutiable tax, overdue fine and the expense on
keeping and auctioning, tax authorities shall return the remaining money
after deducting tax fine to the parties concerned; with regard to
deficiency in paying tax and overdue fine, tax authorities shall recollect
the money according to law.

VIII. Handling of Cases Regarding the Tax Payer Who Refuses to
Accept Tax Withheld In lin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Clause 2 of
ARTICLE 19 of the Law for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withholding
agent shall, within 24 hours, report to tax authorities about the case in
which the tax paper refuses to accept tax withheld, tax authorities shall
handle the case in lin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the Law for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IX. Cancellation of Measures for Preservation of Tax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 of ARTICLES 25 and 26 of the Law
for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when the tax payer pays tax within the
time limit set by tax authorities after measur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ax are adopted by tax authorities, the tax authorities shall, within 24
hours after receiving the tax payments or the tax receipt sent back from
the bank, cancel the preservation of tax.

X. Refund of Extra Tax Money
In lin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ARTICLE 30 of the Law for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with regard to extra levied tax that should be
returned to the tax payer, the tax authorities shall, within 60 days from
discovering or receiving the tax payer's application for refunding, return
the extra tax payment, or use the extra levied tax to pay the next
dutiable tax in compliance with the tax payer's request.

XI. Management of Tax Reduction and Exemp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ARTICLE 21 of the Law of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tax payer who applies for tax reduction or
exemption, shall submit a written report to the competent tax authorities
and send related materials in line with regulations. The tax payer can
enjoy tax reduction or exemption only after his application is examined
and approved by tax authorities within the specified limit of power.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the period of tax reduction or exemption, the tax payer
shall resume paying tax from the day following the expiration of the
period.
During the period of tax reduction or exemption, the tax payer shall
submit a declaration on tax payment in lin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Clause 1 of ARTICLE 16 of the Law for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send in a statistical report on tax reduction or exemp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tax authorities.
The tax payer shall use the tax money thus reduced or exempted in
lin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the tax authorities, with regard to those
who do not use the mone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ed purposes, the
tax authorities have the right to cancel the tax reduction or exemption
granted to them and recover the already reduced and exempted tax.
When there are changes in the qualifications for enjoying tax
reduction or exemption, the tax payer shall promptly report to the tax
authorities who, after examination and verification, shall stop tax
reduction and exemption; as regards those who fail to submit a report, the
tax authorities have the right to recover the appropriate amount of
already reduced or exempted tax.
The tax payer who gains tax reduction or exemption by cheating shall
be punished without exception for tax evasion.
XII. These Regulations go into effect from the day of publication.